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823篇
科学研究   554篇
体育   53篇
综合类   6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reliance upo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is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from which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Arguably 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ies pointing to this risk or tendency i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 ones theorising why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Further,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s theorise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th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re seldom brought to the fore.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heoris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nd work through, by means of identifying, systematising and elaborating extant understandings of such mechanisms in the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eferred to as the CMIS-framework) which suggests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formative technology may play many different roles, where each such role appeals to and works through a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mporta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at is appealed to, the CMIS-framework suggest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eachers (un)consciously conducting particular forms of subjectivising work upon themselves, here referred to as compliance, mirroring, identification and self-realisation (CMIS).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校学生道德素质已被提上了日程,加强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建设就成了迫切要求。本文就我国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建设问题谈了一些看法,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警体运动损伤预防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体育运动包含大量的技战术训练内容,运动损伤的类型特点与其他运动损伤差异较大。对其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成效。从警察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分析出发,探索性讨论在警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一般性规律,提出运动损伤的具体预防机制,供广大警体教官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转轨中国有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重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多年来一直引人关注,近年来学校德育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而心理教育又与德育相脱离。通过对二在内容、目标和方法等方面的分析,发挥心理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将二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7.
主要围绕机制设计理论中的目标确定、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实施理论及机制设计的过程进行综述,为机制设计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促使机制设计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干部激励机制优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学生干部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针对目前学生组织中激励机制的现状,结合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特点,对学生组织中的激励机制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动态知识团队心理契约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分析建立动态知识团队的必要性和知识员工的特点入手,对如何管理好动态知识团队提出了新的观点;需要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办法,强调对知识员工进行兑现承诺的激励和对其价值观进行报偿;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与员工达成心理契约的管理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团队领袖。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如何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特征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从而解决经理激励机制不力、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是提高经济活动运行的效率、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动力机制问题。调动积极性,一要靠激励,二要靠约束,为此,必须建立所有者对经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